ISSN 0371-0874, CN 31-1352/Q

过刊浏览

捕捉世界疼痛学会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学术思疑

姜峰, 叶品, 舒雪琴, 吉永华*

上海大学神经药理学与神经毒理学实验室,上海 200031

摘要

乘着中国传统春节的喜庆节气,上海大学神经药理学与神经毒理学实验室一行4人于2012年2月3日出访美国迈阿密,受邀出席由世界疼痛学会(World Institute of Pain, WIP)主办的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
经过20多小时的飞行和转机,抵达迈阿密已是美国东部时间次日凌晨1点。走出舱门,一股暖湿气流迎面扑来。相对上海接近0 ºC的气温,当地20 ºC的地面温度,仿佛瞬间转入了春季。
兴奋的心境抵消了时差的困扰和旅途的疲倦,早晨7点半我们便整装前往大会主会场——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本届大会吸引了超过1 600位学者参加。三天会期共安排小型研讨会48个、口头报告近百场、海报展示近千张,会议的议题涉及疼痛研究手段、神经毒素与疼痛、疼痛的临床诊疗及镇痛药物研发等。
或许WIP会员大多为临床医生,所以大会的关注点似乎较多地聚焦在对临床疼痛诊疗的攻坚克难。然而,置身于本届大会,每位与会者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临床与基础的关系已越发紧密。
大会安排的首场主题报告便是“Opioid Hyperalgesia: Basic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阿片诱导痛敏的基础机制及其临床表征)。斯坦福大学Angst教授的开讲针对阿片类抗炎镇痛药物抛出了一个新的疑惑,即近年来在实验动物上采集的数据显示,许多情况下,急、慢性阿片暴露可导致动物产生痛觉过敏现象(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 OIH)。尽管这一现象仍有待动物实验的充分验证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支持,但是显然冲击了对阿片药物的传统认识。紧接着,亚利桑那大学Ossipov教授继续针对OIH议题审视了积累的动物整体与离体实验数据似乎难以与临床对接,甚至相左的问题。例如,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的吗啡用药可显著增强动物中枢核团对疼痛的下行易化效应。至此,另一科学质疑浮出水面——是否或何种动物模型能真实地对应临床问题?对此,宾州大学Brown 教授的分会场报告开诚布公地指出了传统基础研究与临床间的现实鸿沟。她认为,动物模型只能依靠“制造”出的“疼痛”(实际为“伤害性感受”)模拟临床,很难全面反映临床病人的全部症状和体验。即便动物模型完全复制了临床所有症状,也缺乏直接有效的评判体系。其次,动物模型中制造出的所谓期程“慢性痛”,能否全面反映临床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上的“慢性痛”是否仅仅是临床“慢性痛”的急性期?她以骨癌痛研究为例,质疑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关节炎及神经痛模型,或者使用大鼠等生命周期较短的动物制造出的癌症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数据不能信服地客观反映临床癌痛。她认为,鉴于当下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动物模型仍然是疼痛研究的主要载体,而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犬科动物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以犬科动物架起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或许更具可信性。
针对癌痛诊疗现状和方向,本届大会特别开设了顽固性癌痛专场。荷兰内梅亨大学K.C.P. Vissers教授坦言,疼痛依旧是阻碍癌症病人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主要障碍,WHO越发关注癌痛治疗规范的不断完善,以期更加科学地使用镇痛药物。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Leon-Casasola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依据癌痛发展阶段的联合用药建议。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继2009年纽约第五届WIP全球大会首辟一个“神经毒素与疼痛”专场后,“神经毒素与疼痛”的议题在本届大会上增设了三个专场。大会的组委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T. Yaksh教授认为,“神经毒素”和“离子通道”的研究在疼痛研究和治疗中不可轻视。他以“Ion Channel Blockers: Pres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离子通道阻断剂:现状与未来)为题强调了靶向性地作用于离子通道的神经生物毒素是基础疼痛研究的得力工具物,更是潜在的临床镇痛新药宝库。随后他的助手用科普化的语言归纳了电压门控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TRPV通道、P2X通道等在疼痛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范德比尔特大学R. Wiley博士报告了从植物中提取的神经毒素Saporin与神经肽P物质结合,介导脊髓背角神经元NK-1受体及阿片受体的作用。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 Iadarola博士聚焦TRPV通道,探讨了鞘内注射该通道拮抗剂治疗疼痛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的TRPV拮抗剂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拮抗剂均不同程度抑制了正常热痛觉。对此,报告人多次重申了转化医学的必要性。
我们此行也向大会提交了两份工作展报,分别被安排在展场的第3号和第15号显著位置,展示了特有电压门控钠通道位点3调制剂——即蝎神经毒素BmK I诱导疼痛的外周与中枢机制研究结果。
在会后返回驻地的路上,我们注意到路旁一家专售烈性饮料酒庄的橱窗小广告——“Very mixable”意喻“琳琅满目或多样性”,我们联想到,“疼痛”机制何尝不是呢?同样,诸如会议上报告者们提出的“Pain is the antagonist of analgesia” 等辩证和形象概念,其意境令人回味。

捕捉世界疼痛学会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学术思疑

姜峰, 叶品, 舒雪琴, 吉永华*

上海大学神经药理学与神经毒理学实验室,上海 200031

Abstract

乘着中国传统春节的喜庆节气,上海大学神经药理学与神经毒理学实验室一行4人于2012年2月3日出访美国迈阿密,受邀出席由世界疼痛学会(World Institute of Pain, WIP)主办的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
经过20多小时的飞行和转机,抵达迈阿密已是美国东部时间次日凌晨1点。走出舱门,一股暖湿气流迎面扑来。相对上海接近0 ºC的气温,当地20 ºC的地面温度,仿佛瞬间转入了春季。
兴奋的心境抵消了时差的困扰和旅途的疲倦,早晨7点半我们便整装前往大会主会场——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本届大会吸引了超过1 600位学者参加。三天会期共安排小型研讨会48个、口头报告近百场、海报展示近千张,会议的议题涉及疼痛研究手段、神经毒素与疼痛、疼痛的临床诊疗及镇痛药物研发等。
或许WIP会员大多为临床医生,所以大会的关注点似乎较多地聚焦在对临床疼痛诊疗的攻坚克难。然而,置身于本届大会,每位与会者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临床与基础的关系已越发紧密。
大会安排的首场主题报告便是“Opioid Hyperalgesia: Basic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阿片诱导痛敏的基础机制及其临床表征)。斯坦福大学Angst教授的开讲针对阿片类抗炎镇痛药物抛出了一个新的疑惑,即近年来在实验动物上采集的数据显示,许多情况下,急、慢性阿片暴露可导致动物产生痛觉过敏现象(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 OIH)。尽管这一现象仍有待动物实验的充分验证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支持,但是显然冲击了对阿片药物的传统认识。紧接着,亚利桑那大学Ossipov教授继续针对OIH议题审视了积累的动物整体与离体实验数据似乎难以与临床对接,甚至相左的问题。例如,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的吗啡用药可显著增强动物中枢核团对疼痛的下行易化效应。至此,另一科学质疑浮出水面——是否或何种动物模型能真实地对应临床问题?对此,宾州大学Brown 教授的分会场报告开诚布公地指出了传统基础研究与临床间的现实鸿沟。她认为,动物模型只能依靠“制造”出的“疼痛”(实际为“伤害性感受”)模拟临床,很难全面反映临床病人的全部症状和体验。即便动物模型完全复制了临床所有症状,也缺乏直接有效的评判体系。其次,动物模型中制造出的所谓期程“慢性痛”,能否全面反映临床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上的“慢性痛”是否仅仅是临床“慢性痛”的急性期?她以骨癌痛研究为例,质疑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关节炎及神经痛模型,或者使用大鼠等生命周期较短的动物制造出的癌症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数据不能信服地客观反映临床癌痛。她认为,鉴于当下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动物模型仍然是疼痛研究的主要载体,而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犬科动物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以犬科动物架起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或许更具可信性。
针对癌痛诊疗现状和方向,本届大会特别开设了顽固性癌痛专场。荷兰内梅亨大学K.C.P. Vissers教授坦言,疼痛依旧是阻碍癌症病人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主要障碍,WHO越发关注癌痛治疗规范的不断完善,以期更加科学地使用镇痛药物。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Leon-Casasola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依据癌痛发展阶段的联合用药建议。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继2009年纽约第五届WIP全球大会首辟一个“神经毒素与疼痛”专场后,“神经毒素与疼痛”的议题在本届大会上增设了三个专场。大会的组委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T. Yaksh教授认为,“神经毒素”和“离子通道”的研究在疼痛研究和治疗中不可轻视。他以“Ion Channel Blockers: Pres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离子通道阻断剂:现状与未来)为题强调了靶向性地作用于离子通道的神经生物毒素是基础疼痛研究的得力工具物,更是潜在的临床镇痛新药宝库。随后他的助手用科普化的语言归纳了电压门控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TRPV通道、P2X通道等在疼痛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范德比尔特大学R. Wiley博士报告了从植物中提取的神经毒素Saporin与神经肽P物质结合,介导脊髓背角神经元NK-1受体及阿片受体的作用。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 Iadarola博士聚焦TRPV通道,探讨了鞘内注射该通道拮抗剂治疗疼痛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的TRPV拮抗剂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拮抗剂均不同程度抑制了正常热痛觉。对此,报告人多次重申了转化医学的必要性。
我们此行也向大会提交了两份工作展报,分别被安排在展场的第3号和第15号显著位置,展示了特有电压门控钠通道位点3调制剂——即蝎神经毒素BmK I诱导疼痛的外周与中枢机制研究结果。
在会后返回驻地的路上,我们注意到路旁一家专售烈性饮料酒庄的橱窗小广告——“Very mixable”意喻“琳琅满目或多样性”,我们联想到,“疼痛”机制何尝不是呢?同样,诸如会议上报告者们提出的“Pain is the antagonist of analgesia” 等辩证和形象概念,其意境令人回味。

收稿日期:  录用日期:

通讯作者:吉永华  E-mail:

引用本文:

姜峰, 叶品, 舒雪琴, 吉永华. 捕捉世界疼痛学会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学术思疑[J]. 生理学报 2012; 64 (2): 245-246.

姜峰, 叶品, 舒雪琴, 吉永华. 捕捉世界疼痛学会第六届世界疼痛大会学术思疑. Acta Physiol Sin 2012; 64 (2): 245-2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