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务编委
2002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National Jewish Medical and Research Center做博士后。2006年5月回到医科院基础所生化系工作,2017年11月到天津医科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机体糖脂代谢
奖励和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重要SLC转运蛋白的生理和药理功能,发现了多种转运蛋白的内源性底物以及他们在代谢性疾病、癌症和免疫系统中的代谢调控和致病机理, 为这些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和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已发表论文4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以通讯身份发表在 Immunity, Gut, Hepat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LOS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他的研究成果曾被多家国际媒体引用,其中包括《科学》杂志, Faculty 1000和《科学美国人》的在线报道。他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拜耳研究员奖,杨森研究员奖等。兼任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学会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理事,北京市药学会药物化学生物学会副主委,北京市药学会药物代谢学会副主委等。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 三级教授
Email:bjclh2000@163.com
电话:18519254416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9号,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6-至今 大连医科大学,特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至今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兼职)
2017-至今 大连市核受体与重大代谢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4-2016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研究员
2009-2014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
2004-2009 北京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导师:管又飞教授)
1999-2004 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
奖励和荣誉
2018 “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
2017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
2015 美国心脏协会杰出研究奖
2012 国际花生四烯酸大会青年学者奖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中国生理学会整合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生物节律分会委员
美国心脏协会(AHA)会员
美国生物节律协会(SRBR)会员
中国生理学会会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Editorial Board)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Reports (Editorial Board)
PPAR Research (Guest Editor, 2013-14)
Scientific Reports (Editorial Board)
生理学报
发表论文
特邀报告和学术会议代表
发表专著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明治乳业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获得者。2007-2012年为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胚胎早期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首席科学家,2011-2016年为基金委创新群体“糖脂代谢调控在代谢性疾病发生中的致病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2014-2018年为基金委重大项目“糖代谢稳态失衡的发生与发展”首席科学家。具有多年临床和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传导和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一定成绩。目前致力于医学基础研究,以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入手,以动物模型为手段,试图揭示多种重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细胞内信号通路的空间调控对细胞功能和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在肿瘤发生和糖脂代谢紊乱发生中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糖尿病的营养干预。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超过半数的论文为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 EMBO Journal,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Cell, Autophagy, Diabetes, Endocrinology,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MCB, JBC等杂志,论文引用次数4000余次。目前为Biochemical Journ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和PLoS One杂志编委,《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和《遗传》杂志副主编,《科学通报》和《生命科学》编委,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兰州大学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2-2010年先后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气道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细胞自噬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九届哮喘学组委员、第十届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基础研究工作组副组长、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组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呼吸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SCI收录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0余篇,包括PNAS,Autophagy, Chest, J Immunol, JBC等本领域权威期刊。负责或参与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10余项课题。
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心血管保护研究,发现有氧运动通过外泌体介导的血管-心脏交互作用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新机制及一类新的“运动因子(exerkine)”;发现胰岛素不依赖代谢调节、直接激活细胞PI3K-Akt-eNOS为主的“生存信号”发挥心血管保护的新机制,提出GIK心血管保护的“胰岛素学说”,揭示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病之间一个新的内在联系,得到国际多个实验室证实,被作为欧洲“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心脏协会“急性冠脉综合症科学声明(Scientific Statement)”的科学依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 Circ Res, eLife, Crit Care Med, Hypertension, J Physiol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被N Engl J Med、Nature等SCI杂志他引逾6000次。主编、副主编专著及教材8部,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人体生理学卷》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项目等国家和军队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2)、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9-1)、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1, 2008-1)等及国家发明专利6项。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组成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士(FAHA)及美国生理学会会士(FAPS),国际心脏学院(IAC)学术委员会执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Life Sciences(2013-今)杂志副主编,Cardiovasc Res(2009-2017)、Am J Physiol-Heart Circ Physiol(2014-今)、Apoptosis(2008-今)等SCI杂志编委;中国生理学会监事及中国生理学会衰老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海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力保存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7.09-至今:海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主任,教授
2017.01-2017.08: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主任,副教授
2014.12-2016.12: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副主任,副教授
2015.01-2015.0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高级访问学者
2013.07-2014.07: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讲师
2012.02-2013.06: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博士后
2010.07-2017.08: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副教授
2007.07-2010.06: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讲师
2002.09-2007.06: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 硕士、博士研究生
1997.09-2002.06: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 本科
奖励和荣誉
2019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9年:上海市“育才奖”
2018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 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8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式”优秀青年
2018年:海军级教学成果奖
2017年:美国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学术旅行奖”
2016年:优秀党务工作者
2016年:长三角生理学高峰论坛暨“两省一市”生理学学术年会 一等奖
2015年:荣立三等功
2010年:上海市生理科学会青年论文交流会 三等奖
2009年: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十届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 三等奖
2008年: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上海—联合利华研究与发展基金奖学金
发表论文
会议报告
发表专著
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现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生物成像研究院(Singapore Bioimaging Consortium, A*STAR)副院长,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生物成像研究院代谢医学中心(Singapore Bioimaging Consortium, A*STAR)主任及首席科学家,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子细胞研究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A*STAR)研究总监及教授,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国大医学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教授,以及厦门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杰青B类,A*STAR A*PRECOT award,申请专利三项。在近三年中获邀在国际会议及大学研究单位演讲超过40次,并且,韩博士还在亚太肥胖代谢合作组织中兼职,同时也是多类国际资助项目及杂志评审。韩博士曾作为首席科学家、总体负责人,主持A*STAR四百万美元科研项目一项、荷兰达能公司一百四十五万美元科研项目一项;作为动物模型团队负责人,参与A*STAR一千一百万美元科研项目一项,作为肿瘤代谢药物靶点团队负责人,参与德国拜耳公司四百八十万美元科研项目一项。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神经生物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副秘书长。结合小鼠遗传学、病毒、活体电生理以及光学成像等最新的方法研究几个相关的神经生物学问题:(1)应激神经生物学;(2)神经药理的环路机制;(3)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新策略。这些成果发表在Science, Cerebral Cortex, Current Biology, Neur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973计划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卫健委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呼吸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和组长、美国心脏学会(AHA)、英国Welcome Trust基金会评审人。
从事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研究, 获美国医学研究联合会(AFMR)、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包括重点项目)及科技部的连续资助和荣誉奖励,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Lancet,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Hypertens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专业期刊。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研究所所长(基础研究)。他的团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在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雌激素缺乏和衰老等过程中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希望发现血管病变新的相关生物标志物。
发表论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系;Tel: 010-82805594;E-mail: kongw@bjmu.edu.cn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0.09-1995.07 本科 同济医科大学 临床医疗系
1995.09-2000.07 硕博连读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
2001.02-2003.07 博士后 美国华盛顿大学
2003.08-2005.10 博士后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
2005.12-2010.08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副教授
2010.08-至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
2016.12-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主任
奖励和荣誉
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7年:北京市科技新星
200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优选基金奖
200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学者
2009年: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优秀SCI论文一等奖,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SCI论文奖
2009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优秀SCI论文一等奖,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SCI论文奖
2011年:北京大学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2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5年:科技部·比尔盖茨基金会 创新大挑战-青年科学家
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学术及社会任职
国际基质生物学会理事(2016-)
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2015-2017)
编委: Matrix Biology (IF 8.1); Cardiovascular Res (IF 6.5); J Mol Cell Cardiol (IF 5); Current Vascular Pharmacology (IF 2.9); Current Angiogenesis;
«基础医学与临床»编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
教育部分子心血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发表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李卓敏生物医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李嘉诚健康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炎症性疾病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科協资深主席。蓝教授1977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学系,1986获该校病理学硕士学位,1990获澳大利亚墨尔本蒙那什大学(Monash)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医科大学助理教授、讲师;澳大利亚蒙那什大学高级讲师;香港大学副教授,教授;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内科学和病理学终生副教授和终生教授;NIH O’Brian肾脏病研究中心和肾脏病专科医生培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炎症性疾病包括肿瘤微环境,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性心血管和肾脏病。主攻TGF-beta/Smad信号在炎症/纤维化、和肿瘤的发病新机制和新治疗。发表专著340篇,引用>3万次,h-指数97(Google Scholar)。现任《美国肾脏病学》, 《国际生物学》,《分子治疗学》,《科学报告》《肾脏疾病》等杂志编委;《生理学前沿论坛》,《细胞与分子医学杂志》副主编;《临床实验药理和生理学》主编。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天分子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奖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航天基础医学与应用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重点项目、国防创新特区课题、国防科技战略先导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免疫功能紊乱以及氧化还原调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深入揭示了航天特殊环境对机体影响的分子机制,为航天员的健康防护与监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的开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irculation, Elife, Cell Discovery等杂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专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团队成员,美国糖尿病协会青年学者旅行奖,波士顿大学基础医学奖。目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内分泌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担任Nutrition & Metabolism副主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主任,信号转导与代谢课题组组长。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围绕机体营养感应及代谢调控在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肥胖等重大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开展系列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近年来在糖尿病,肝脏,肥胖多领域国际顶级核心期刊(如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Hepatology, Gastroenterology, Diabetes, Br J Pharmacol, J Bio Chem)上发表文章30余篇,应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上做学术报告50多次。
发表论文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5.10-至今 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Diamantina研究所治疗研究中心
2015.04-2015.09 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治疗研究中心
2011.09-2015.04 临床医学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
2008.08-2011.07 药理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9-2008.07 药学学士,南京中医药大学
奖励和荣誉
2018.12 优秀摘要奖,澳洲胃肠病学会
2018.11 Gallipoli奖金,澳洲胃肠病学会
2016.07 欧洲消化病年会“最佳壁报奖”
2016.07 澳大利亚弗雷泽基金会2016年弗雷泽医学研究会议奖
2016.06 欧洲显微镜学会“最佳青年科学家奖”
2016.06 2015年昆士兰大学杰出毕业论文校长奖
发表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学习记忆神经编码。
发表论文
1985年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生理学教师,1991年获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2001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博士,2002~2005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肺和重症监护医学分部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在为生理学教授,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常务理事。
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担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系列编委(8年制和5年制临床医学等)。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血管平滑肌细胞钙信号调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的课题研究,在学术上提出了TRPs介导的两种钙通道在肺动脉高压模型发病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肺高压发病机制的阐明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发表论文80多篇,包括生理学报, Circ Res, Am J Physiol-Cell Physiol, Vasc Pharmacol和J Pharmacol Exp Ther等杂志。
E-mail: mjlin@mail.fjmu.edu.cn
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医学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孔雀B类人才,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科研),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主任,深圳市系统衰老与主动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亚洲衰老研究学会(Asian Society of Aging Research, ASAR)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青委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衰老基础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衰老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常务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理事,深圳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秘书长。担任《生理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撰写专家组成员(2015‒2016),重点、面上及青年基金二审专家(2015‒2019),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和生殖健康专项评审专家(2016‒2019)。从事衰老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港研究资助局、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等科研基金资助,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 (2005), Cell Metabolism (2012), Nature Metabolism (2019), Science Advances (2019/2020),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2017), EMBO Journal (2020), Elife (2018/2020),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0a/2020b), Aging Cell (2013/2020), Oncogene (2018)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发表论文 (*Corresponding authorship, #equal contribution)
学历和工作经历
2009-至今 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
2002-2009 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山西太原
2001-2004 博士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急诊医学部,费城,宾夕法尼亚州,合作研究员
1998-2001 副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1995-1998 讲师,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山西太原
1985-1992 主治医师,山西省太钢总医院,山西太原
1981-1984 助教,长治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山西长治
1999.07 博士,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生理学
1995.07 硕士,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免疫学
1981.01 专科,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临床医学
学术及社会任职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Age, Apoptosis, Chemistry of Life, Hyperten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JRAAS, Plos One, 生理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发表论文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芙蓉学者及121人才。血液学基础及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湖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医学专业分会委员。长期从事造血发育调控及恶性肿瘤发生和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表论文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7.11~至今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2012.11~2017.10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2003.07~2012.10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1995.08~2003.06 主治医生,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198408~199208 武汉市第九医院内科,住院医生
2006.04~2007.06 Research Associate (博士后),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Laborary Medicine,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n SC,USA
1998.09~2001.0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内科血液病学)
1992.09~1995.0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内科血液病学)
1979.09~1984.07 原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生
科研经历
主要研究方向:(1)造血干细胞衰老与干性维持机制(2)白血病干细胞干性维持、衰老抵抗与耐药复发机制。主持各类课题11项,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获得总经费300余万元。
2009.01-2011.12 脐带血HSCs扩增的新策略:抑制“ROS-P38MAPK-HSCs衰老”信号通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71097,课题负责人,31.0万)
2012.1-2015.12 下调体外扩增人HSCs过高的mTOR C1活性抑制衰老维持干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0524,课题负责人,50.0万)
2014.01-2017.12 miR34c重启衰老清除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与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0660,课题负责人,70.0万)
2018.01-2021.12 下调p38MAPKα-Mitf-嘌呤与mTORC1-SREBP1-脂质合成轴阻止扩增人HSCs的衰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0192,课题负责人,50.0万)
2020.01-2023.12 抑制RAB27B靶向重启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衰老同时阻止其干性维持与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999,课题负责人,55.0万)
发表论文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1982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医学系,2001年在山东大学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瑞典Uppsala大学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70余篇。现任美国生理杂志和高血压杂志编委,美国卫生署,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肾脏协会的基金评审委员会。长期从事肾脏生理,高血压的肾脏机制和肾损伤的研究。在球管反馈方面是国际上著名的专家。首次证明了球管反馈在生理和病理状况下长期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的重要性。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7-现在 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科学与健康学院生物学系
2013-2017 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科学与健康学院生物学系
2009-2013 助理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科学与健康学院生物学系
2005-2009 助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内科系消化专科
2005-2009 助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理及细胞生物学系
2002-2005 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理及细胞生物学系
1996-2002 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理及细胞生物学系
1993-1996 讲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1996-2002 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理及细胞生物学专业
1990-1993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
1986-1990 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
学术及社会任职
2017-2019 美国生理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2013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Panelist for Processes Structure & Integrity-Animal 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I, Autonomic Neuroscience-Basic and Clinical, BMC-Physiology, BMC-Research Note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Digestive Disease and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Gastroente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of Physiology,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Neuroscience, Neuroscience letter, Physiological research, PLos One, Regulatory peptid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发表论文
发表专著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分子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91年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8年3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入职于湘雅医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内分泌方面,聚焦于妊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早期分子靶标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了全军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论文获得者共7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担任SCI收录的Neuroendocrinology和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的编委。主编和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总后育才奖银奖、总后优秀教师以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和称号。
电话:13386277132。邮箱:xinni2018@csu.edu.cn
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99年获得日本高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9.9-200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04年全职回国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工作,2010年6月作为引进人才调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急、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现任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脏学会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和临床肾脏病杂志编委,已在Antioxid Redox Signal, J Am Soc Nephrol, Kidney Int, J Biol Chem, EMBO J等SCI收录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专著6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参与97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项目等课题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脂质中心首席专家,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代谢性疾病分子机制与临床研究”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目前是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脂肪肝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血脂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担任BMC Nephrology和Genes & Diseases副主编。现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助理,重庆医科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联合)脂质中心主任 ,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代谢性疾病分子机制与临床研究”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
主要研究内容:(1)从多器官对话(心-肾-肝)和脂质调节相关分子(SCAP/SREBP以及CD36等)对话角度,探讨脂代谢稳态调节和脂质重新分布的机制;(2)探讨脂质诱导代谢性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代谢性炎症在脂肪肾,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近年来在肝脏,肾脏,心血管多领域国际顶级核心期刊Nature Rev Nephro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Hepatology, J Hepatology, Circulation Re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Kidney Int, J Am Soc Nephrol, Am J Physiol, J Bio Chem, J Lipid Res等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应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上做学术报告100多次。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友谊奖。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健康信息研究所,基因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中心主任,转化医学研究所
学习和工作经历职
苏州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曾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微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Helicos Bioscience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公司高级研究员(Senior Scientist),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生化和药理系副教授、基因技术与生物信息部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1)转座子的空间分布以及对生物发育与疾病的影响;
(2)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转座子的活性及影响;
(3)新一代基因测序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计算方法与应用;
(4)合作研究表象遗传的基本原理;表象遗传标志,转录因子分布与干细胞发育分化的机理;
(5)合作研究肿瘤转移的基因组学行为与基本原理;研究肿瘤转移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等。在细胞学杂志,自然结构生物学等杂志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文章40多篇。
北京大学生理与病理学教授。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药理学)。
1993-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2001-2007年,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1年,在杜克大学Robert J Lefkowitz教授(2012年GPCR领域诺贝尔化学奖)实验室从事膜受体GPCR的相关研究。
孙金鹏长期从事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相关研究,在美国留学10年后回国建立了独立研究团队,以GPCR功能多样性的细胞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立足国内,发展了Arrestin所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转导的药理学理论,阐明了GPCR偏向性在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中的调控功能,并开发了系列偏向性干预策略。回国后,(1)创新性地提出了GPCR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Faculty 1000专题评论, 引用59次),和多聚脯氨酸码头分选及别构建调控理论(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8),并可应用新模式发展磷酸酶抑制剂,从而有效地操控受体的磷酸化编码的新理念(Cell Research 2014, Cell Reports 2016, 获2014年Cell Research的专题评论),为GPCR的偏向性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现了GPCR下游Arrestin偏向性信号途径激活离子通道的一种非G蛋白依赖的全新快速机制,打破了人们对GPCR信号转导的固有认识(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杂志专题评论,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2)揭示了GPCR在顶膜区域信号转导对重吸收的调控作用(Elife 2018, Faculty 1000专题评论);(3)阐明了GPCR下游G蛋白或Arrestin偏向性信号途径对胰岛功能及糖代谢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靶向GPCR偏向性信号途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指导(Biol Psychiatry 2017 封面文章, Faculty 1000专题评论, Diabetologia 2014, Br J Pharmacol 2015);(4)建立了靶向GPCR偏向性信号途径的Aptamer和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方法,获得了一系列GPCR的偏向性配体以及GPCR下游磷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Future Med Chem 2015, J Med Chem 2014)。
在该领域,孙金鹏教授已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Biol Psychiatry, Cell Research, Cell Reports, Diabetologia, J Med Chem, Br J Pharm, J Biol Chem, Biomaterials, FASEB J等SCI收录杂志发表60余篇文章,总影响因子505,文章总引用次数2000余次;第一作者文章6篇,影响因子合计35;特别是回国后近五年通讯作者文章34篇,影响因子合计206,引用次数总计400余次;其中6篇通讯作者文章影响因子大于10,4篇通讯文章被Faculty1000专门推荐,2篇通讯获得杂志的专题评述,2篇通讯文章被选为杂志封面。鉴于上述研究成果,申请人受邀在药理学相关杂志Mol Pharm, J Neuro Chem, Int J Biochem Cell Biol等撰写综述,并应邀在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理学研究的双清论坛(2014),全国化学生物学大会(2015),全国受体专业委员会(2016,2017);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会(2017),全国肾脏药理学会(2017),中美药理学会(2017),亚洲药学会(2017)和第17届嗜铬细胞国际大会(2017,英国)等会议进行专题报告;获得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在2017年药理学的专业杂志Mol Pharm介绍中国近10年的药物靶点GPCR的工作时,开篇即系列介绍了孙金鹏教授在GPCR偏向性信号转导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
发表论文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西安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二北楼 523
Phone: 029-82663286-92
Email: zmtian@mail.xjtu.edu.cn
个人主页:http://gr.xjtu.edu.cn/web/zmtian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2000年,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6-2008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理系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理系访问学者。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委员会第三届超声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Analytica Chimica Acta,Physiol Genomics,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Current Drug Delivery, Analytical Methods, scientific report,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Life Sciences, Pharmaceutics
发表论文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生殖调控与生殖健康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医学院成义楼219
邮编: 361102
电话: +86‐592‐2880501
邮箱: haibin.wang@vip.163.com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6-至今:厦门大学医学院,生殖调控与生殖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201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2006‐2008: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儿科系 助理教授
2004‐2006: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儿科系 研究助理教授
2002‐2004: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儿科系博士后,合作导师: SK Dey教授
2001‐2002: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Kansas Medical Center) 整合生理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 SK Dey教授
奖励和荣誉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
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和厦门市“双百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厦门市青年英才首批杰出青年奖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3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
学术及社会任职
美国生殖生物学会(SSR)会刊Biol Reprod副主编
Am J Reprod Immunol编委
J Reprod Immunol编委
PLoS ONE编委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Development & Reproduction编委
Reproductive Medicine and Biology编委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编委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英文刊)编委
科技导报编委
母胎医学杂志(英文刊)编委
生理学报编委
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和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委
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2000-2002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访问学者;1992-1993年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助教;1993-2004年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系讲师、副教授,2004-至今,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系教授。2013年至今,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曾获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及奖励基金、全国优秀科学科技工作者,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个人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致力于痛及痛觉调制信号通路研究,近年来开展了神经系统发育,损伤及修复及其与痛觉产生相互关系等研究领域。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杰出青年,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面上基金及科技部“973”项目等20余项基金资助。共发表SCI论文近61篇,系列文章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 Cell Report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Science Signaling等期刊,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
发表论文
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苏州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疼痛转化医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慢性痛特别是功能性内脏痛的神经分子机制研究,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盖尔维斯顿医学部内科系任Instructor以及Assistant Professor (Tenure-Track)。在美工作期间,建立了独立的慢性痛研究室,曾以PI和 Co-PI的身份获包括NIH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Gastroenterology, GUT等。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蛋白激酶CaMKⅡ调节P2XR胞膜转运介导慢性痛的外周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2008年首创发现P2X3受体参与肠激综合症功能性内脏痛产生和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权威期刊GUT, P2X受体发现者Burnstock博士为这个发现撰写评论。自2000年来在国际著名权威 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现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人体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创)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首创)江苏省双创人才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生理科学学会理事,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组专家,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江苏省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顾问,苏州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第七届和第八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副主席和主席、第六届亚洲疼痛研讨会主席(2015)、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主席(2016-2019)、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主席(2016-2017)、并成功组织2014年国际脑组织苏州学习班;任Neuroscience Bulletin常务副主编, Molecular Pain副主编,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Pain and Itch, 《生理学报》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担任GUT, Molecular Pain, Neuropeptides, Am J Physiol等二十多本国际权威SCI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专家和终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2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
发表论文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医学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 in Renal Medicine),系中国事务部主任;2016年入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特聘医学专家,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肾内科副主任;2018年创建任南通-莱斯特联合肾脏病学研究所,任所长;历任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及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获得英-中杰出研究员基金、3项国自然面上项目以及江苏特聘医学专家基金等的资助,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在基础医学及其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利用多种肾损伤的生物学模型,如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 离体肾再灌注, 大、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猪自体肾移植等作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特别是与细胞凋亡、炎症、免疫及纤维化相关的基因 siRNA干预,以及重组人促红素及其衍生物对急、慢性肾脏损伤保护作用等的多层面研究;并从人移植肾活检标本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以及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中获得了系统研究分析基因组学高通量生物信息资料的经验,有助于推进和拓展精准医学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杂志如J Clin Invest (1997), J Am Soc Nephrol (2001x2及2008), Kidney Int(2001, 2002, 2003及2005), Mol Ther (2014), Transplantation (2006, 2010, 2011)及J Transl Med (2013, 2014, 2015)和Sci Rep (2018)等发表多篇研究文章,累计影响因子200余分,被应用700余次。多次应邀在英国、欧洲、国际和美国肾脏病及移植等会议发言,为英国医学科研基金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及国自然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审稿人;欧洲移植学会会员、英国移植学会会员、英国肾脏病学会等专业学会会员。为20多种SCI杂志如Kidney Int, J Am Soc Nephrol, Mol Ther和Am J Transplant等特邀审稿人。
参与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及年轻人的培养,促成南通大学、复旦大学和莱斯特大学间多层次的互访,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渠道,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划和年轻教师短期英语及学术培训等。促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与莱斯特大学肾脏病中心结为国际肾脏病协会资助的姐妹肾脏病中心,创建南通-莱斯特联合肾脏病学研究所,以改善肾脏疾病早期诊断和管理,促进肾损伤修复,减少急性肾损伤的死亡率及慢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及全球肾脏病人。
邮箱: by5@le.ac.uk或dryangbin@hotmail.com
电话: 0044 116 2231046, 手机:0044 7466836765或0086 15962977362
发表论文
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分子心脏学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地址: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生命实验大楼A栋1232室
电话:021-54923280
Email: htyang@sibs.ac.cn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7-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研究员
2000-2016: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健康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5-2014: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
2003-2004: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所长助理
1997-2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年研究所(NIH/NIA)心血管研究室/分子心脏学室 Research fellow
1992-1997: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药理教研室 客座研究员、助手
1992-1994: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 医学博士
1988-1992:南通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助教、讲师
1985-1988年:苏州医学院 医学硕士
1982-1985:南通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助教
1978-1982:南通医学院医学系 医学学士
奖励和荣誉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
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和厦门市“双百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厦门市青年英才首批杰出青年奖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3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
学术及社会任职
国际心脏研究学会(ISHR)中国分会 执委会副主席
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与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脏再生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 会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 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 副理事长
美国心脏学会 Professional会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 常务理事
国际心脏研究学会 Fellow
AJP-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编委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编委
Acta Pharmacol Sinica 编委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常务编委
Cell Death & Diseases 编委
Current Opinion in Physiology 编委
Engineering-Tissue Engineering 编委
Frontier in Pharmacology 编委
J Mol Cell Cardiol 副主编
Pflü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副主编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编委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编委
发表论文
评述与综述
发表专著
教授,研究组长,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106室
电话:021-62238357
邮箱:dmyin@brain.ecnu.edu.cn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4.07-至今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基因与脑疾病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2013.10-2014.07 助理研究员 (Assistant Research Scientist),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2008.08-2013.10 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 and genetics,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2003.09-2008.07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1998.09-2003.07 医学学士,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奖励和荣誉
2009年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优秀奖(国家级)
2010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12年美国脑研究联盟青年学者研究奖(国家级)
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
2015年度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上海市神经科学会理事
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
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
2010-现在 Molecular Brain, Plos One审稿人
2013-现在 Aging Research Reviews, hippocampus, Molecular Psychiatry审稿人
2015-现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Reports审稿人
学术会议墙报和口头报告
发表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迷走神经调控及心血管/代谢内分泌生理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包括Cardiovasc Re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Br J Pharmacol, Basic Res Cardiol, Free Radical BiolMed, J Mol Cell Cardiol, J Physiol-London和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等药理、生理和心血管领域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包括重点项目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及省部级基金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主编和参编教材及参考书40余部。主持多项教育部、省级教改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任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药理学》的负责人。历任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ISHR-CCTM)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执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陕西省药理学会/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任《生理学报》、《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及《心脏杂志》的编委。历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学院副院长,西安交大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副处长。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美国中华医学会(CMB)首届杰出教授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和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Email: zwj@xjtu.edu.cn
Website: http://gr.xjtu.edu.cn/web/zwj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肾内科主任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主要致力于足细胞损伤机制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并获得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2019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科主任。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两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致力于菌群移植体系和整合微生态技术研究,发明系列设备、器械和技术:世界首台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实现全结肠途径重复菌群移植和给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无痛治疗痔疮和粘膜脱垂等。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www.fmtbank.org),用于全国感染患者的救援治疗。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实时开放菌群移植安全性评价结果。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项目14项。中国肠道大会共同创始发起人兼执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及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瘘、痔疮、慢性腹泻、腹痛、顽固性便秘、营养不良、肿瘤放化疗后腹泻等病诊疗。接诊患者来自全国、澳洲、欧洲和美国。
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和病理生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消化内分泌、肥胖和糖脂代谢疾病研究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国际合作奖获得者。现任美国胃肠学会Fellow,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和消化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生理学会内分泌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才和项目评审专家。长期从事胃肠道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先后获NIH R01, ADA,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骨干1项)等项目资助。在本领域科学杂志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Hepatology, Diabetes, Diabetologia, EBio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担任Open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Integrative Physiology和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主编;Nat Commun, Gut, Endocrinology, Mol Endocrinology, Int J Obes, AJP-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和AJP-Cell Physiol等杂志特约审稿人。受邀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知名大学做学术报告50余次。
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现任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致力于研究核受体包括FXRs、LXRs和PPARs等在水盐代谢调控及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在肝脏脂质代谢调节及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在肾脏生理和病生理功能调节及糖尿病肾病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科技部脂肪肝及高脂血症防治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糖代谢研究重大项目等。已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研发项目。入选2017年“辽宁省特聘教授”。在Proc Natl Acad Sci, J Am Soc Nephro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entific Reports, AJP-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Journal of Diabetes等国外期刊的审稿人。担任《生理学报》常务编委、《医学生理学》(第四版)规划教材编委,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整合生理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Tel: 86-29-83 (office); 86-15309225008 (mobile)
E-mail: zhangxing@fmmu.edu.cn; lbmed@163.com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8.2-至今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副教授
2015.2-2018.2,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讲师
2013.6-2015.2,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讲师
2009.9–2013.6, 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博士, 导师: 高峰,程和平
2006.9–2009.6,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导师: 罗二平
2001.9–2006.7,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
发表论文 (# first author; * corresponding author)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副教授。研究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8, 2012, 2010), Experimental Neurology(2017)和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4)等期刊,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20~2023, 2018~2021, 2014~2017)、青年项目,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和教育部新教师基金等基金资助。兼任《生理科学进展》编委,国际期刊Experimental Neurolog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 General Subjects等审稿人。参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翻译教材《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第2版),《神经生物学》(于龙川 主编)等教材编写。曾获2019北大医学教育论坛论文一等奖、2018年度韩济生疼痛医学论文二等奖、北京大学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管理奖等奖励。
发表论文 (# first author; * corresponding author)
运动生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天津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体育学院原副院长。现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应用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应用基础研究学组组长);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副理长;亚洲线粒体医学研究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与分子运动生理学。1、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生物学;2、线粒体稳态调控与整合运动生理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天津市社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100余篇。
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兴趣:长期从事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主要研究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系统在引起心脏炎症、心脏肥厚和心肌纤维化中病理机制。利用单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肾上腺素受体在细胞内的转运、信号传递及其生物学意义。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杰青获得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负责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人大代表,全军与重庆市优博导师,军队院校育才银奖、科技英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JCEM、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生理学报编委。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获2019年CODHy Young Scientist Award(1)、2018年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奖(1)、2016年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奖(1)、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5)、2007年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1)等奖项。以通讯/第一作者在Science Transl Med, Cell子刊Trends Endocrin Met, EMBO Mol Med, Hepatology, Diabetes (3篇), JCEM, EbioMedicin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3篇入选F1000。
发表论文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脑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
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136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号楼5楼神经内科病房,上海200032
电话:(86) 21-54237920
邮箱:zhongcj@163.com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6-至今: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00-2006: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993-2000:主治医师,神经内科,(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
1992-1993:住院医师,神经内科,(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
1986-1989:住院医师,内科,安徽省无为县人民医院
2008.01:医学博士,复旦大学,神经病学
1992.07:医学硕士,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
1986.07:医学学士,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帕金森病健康教育基地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Neuroscience Bulletin (Associate editor), BMC Neurology (Associate editor), Brain, Journal of Neurology,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science Letter
发表论文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资助。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赛诺菲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奖励。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发病机理、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以及多巴胺能神经传导的分子细胞基础的研究。阐述了多巴胺受体在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新的多巴胺转运体调节的分子机制;发现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家族新成员GFRAL,该受体后被他人证明是在机体代谢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GDF15的受体。在Nature, Nat Neurosci, PNAS, BMC Med, J Neuro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五十多篇。兼任Front Aging Neurosci (Associate Editor), Transl Neurodegener (Section Editor), ACS Chem Neurosci, ASN Neuro, 生理学报, 生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还兼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神经胶质细胞分会主任委员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发表论文
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邮编:510080)
电话:(86)-020-8755766 (office); 151-1209-2273 (cell)
邮箱:zhouyi39@mail.sysu.edu.cn; zhouyisysu@163.com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7.12—至今 副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2015.07—2016.10 博士后,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感染科
2011.10—2015.06 博士后,哈佛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2013.01—2017.12 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2010.07—2013.01 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2005.09-2010.06 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2000.09-2005.06 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
学术及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主要从事肾脏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重点探讨免疫损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近年来,在医学领域的主流学术杂志共发表SCI论著18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论著9篇,包括Cell Metab, J Immunol, J Am Soc Nephrol, iScience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高校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和中山大学柯麟新锐人才计划等资助。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6)。
发表论文
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胃肠科—脑肠肽研究所深造,在Am J Physiol, J Physiol-London, Gastroenterology, Lancet和Br J Pharmacol等国际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04年作为北京市特聘教授、生理学学科带头人引进首都医科大学并建立了消化生理与病理研究室。现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执行理事等。主要从事脑-肠胺(5-HT, DA, NE)、脑-肠轴与胃-肠-胰腺的功能与功能紊乱、消化道跨上皮细胞离子转运、以及祖国医学与胃肠功能调节等领域的基础以应用基础研究。2006年获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获北京市高校胃肠动力研究创新团队。近10年先后承担包括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二十余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22篇,主编2部、副主编3部生理学教材。
发表论文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9/07–至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18/03–2019/07: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系系主任
2012/12–至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07/12–2012/1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6/08–2007/1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2001/09–2006/06: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
1997/09–2001/06,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学士
奖励和荣誉
2010: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BRO) Alumni Committee Award(国际脑研究组织校友委员会奖,全球同年共3人获此奖项)
2007: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6: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九届全国优秀生理学论文奖三等奖
学术及社会任职
2019-至今:生理学报,常务编委
2014-2019:生理学报,编委
2013-至今:Cerebellum & Ataxias,编委
2018-至今: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2019-至今: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至今:中国生理学会,比较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5-至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2016-至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和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6-至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5-至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2019-至今:江苏省生理科学学会,理事长
2016-至今: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2017-至今:Society for Research on the Cerebellum and Ataxias, International Delegate
发表论文
发表综述
发表专著
现任佐治亚州立大学科研事务协管副校长,分子和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医学终身教授和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终身教授。邹明辉是美国佐治亚“杰出学者”研究院(Academy of the Eminent Scholars, Georgia research Alliance)院士。于2008年遴选为美国临床医学研究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美国最悠久和最有声望的医生—科学家组织) 会员。自2005-2015, 邹明辉曾任俄克拉荷马大学院医学终身教授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终身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主任,俄克拉荷马大学院医学系副主任,兼任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Travis Endowed Chair内分泌讲座教授和Warren Endowed Chair糖尿病讲座教授。
邹明辉教授曾荣获美国心脏学会国内科学家发展计划奖(Science Development Award of AHA)、美国心脏学会国内科学家独立研究奖(National Established Investigator Award of AHA)、国际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独立研究奖、美国心脏学会Irivne H. Page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奖、Robert F. Furchgott研究奖、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董事会研究与发明董事会奖(2011)、俄克拉荷马大学George Lynn Cross研究终身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最高声望教授, 2012)等。
邹明辉教授的研究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等基金的重点资助。邹明辉教授共承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其它课题20多项,经费总计达6300万美元。邹明辉教授目前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主持包括11项美国NIH RO1基金在内的十余项研究基金。邹明辉教授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Medicine, Stem Cell, Molecular Cell,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Diabet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IC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6.0的论文90多篇。编写学术专著7部。邹明辉教授还任《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付主编杂志及多项国际权威杂志的编委,如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ATVB, Cardio-renal Medicine等国际学术期刊。
邹明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邹明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代谢性心血管病的致病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长期聚焦于腹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血管老化等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在这些研究中,邹明辉教授的科研团队不但在世界范围内系统阐明了多种传统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肥胖、血管老化等)在代谢性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代谢性心血管病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病理基础,而且还率先揭示了多种新的致病因素、新的病理变化、新的代谢标记物及新的药物干预靶点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代谢性心血管病诊治研究提出了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疗法,也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临床干预、靶标治疗和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发表论文
Copyright © 1927-2022 生理学报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号楼B座405室,200031 电话:021-54922832 E-mail:actaps@sinh.ac.cn
沪ICP备05033115号-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