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371-0874, CN 31-1352/Q

过刊浏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

范世藩*

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 200031

摘要

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存在闭合线路,它的活动在人的意识方面有重要作用,人入睡时它不活动,如果它受损,如丘脑中部梗死,人就会昏迷。在国外,这个系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发现,九十年代后才逐步搞清楚[1‒3],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经率先报告了这个闭合线路[4‒6],只是由于当时此工作的论文只能在国内期刊发表,我们和国外同行没有交流,因此这个发现不为外国科学家所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笔者在研究神经系统的个体发育时注意到,单次刺激未麻醉兔的大脑皮层,在同侧皮层表面会引起一串频率为 10~20 次/s,以负电位为主的节律性电活动。此后,笔者和沈克飞分析了这个节律性活动,证明它是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被激活,信号在大脑皮层和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往复传递所引起。大脑皮层表面负电位是从丘脑来的信号在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引起的反应。刺激一侧大脑皮层,还通过胼胝体以及丘脑中部引起另一侧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动物麻醉后,这个反应就不出现。因此,这是一个和动物清醒相关的活动。动物清醒时,在皮层表面出现以负电位为主的自发节律性活动,它的频率以及每一个负电位的时程和振幅,都和我们刺激皮层后在皮层表面观察到的节律性负电位相仿。我们由此推断,动物这种自发的节律性活动,就是来自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的闭合线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张香桐先生曾报告丘脑和大脑皮层间有闭合线路,不过那是存在于丘脑特异投射区和大脑皮层感觉区之间,与丘脑非特异投射区无关。这个线路的活动在动物深度麻醉下仍能出现[7],因此这是和我们报告的、与动物清醒有关的这个闭合线路无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

范世藩*

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 200031

Abstract

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存在闭合线路,它的活动在人的意识方面有重要作用,人入睡时它不活动,如果它受损,如丘脑中部梗死,人就会昏迷。在国外,这个系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发现,九十年代后才逐步搞清楚[1‒3],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经率先报告了这个闭合线路[4‒6],只是由于当时此工作的论文只能在国内期刊发表,我们和国外同行没有交流,因此这个发现不为外国科学家所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笔者在研究神经系统的个体发育时注意到,单次刺激未麻醉兔的大脑皮层,在同侧皮层表面会引起一串频率为 10~20 次/s,以负电位为主的节律性电活动。此后,笔者和沈克飞分析了这个节律性活动,证明它是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被激活,信号在大脑皮层和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往复传递所引起。大脑皮层表面负电位是从丘脑来的信号在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引起的反应。刺激一侧大脑皮层,还通过胼胝体以及丘脑中部引起另一侧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动物麻醉后,这个反应就不出现。因此,这是一个和动物清醒相关的活动。动物清醒时,在皮层表面出现以负电位为主的自发节律性活动,它的频率以及每一个负电位的时程和振幅,都和我们刺激皮层后在皮层表面观察到的节律性负电位相仿。我们由此推断,动物这种自发的节律性活动,就是来自大脑皮层-丘脑中部非特异投射区间的闭合线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张香桐先生曾报告丘脑和大脑皮层间有闭合线路,不过那是存在于丘脑特异投射区和大脑皮层感觉区之间,与丘脑非特异投射区无关。这个线路的活动在动物深度麻醉下仍能出现[7],因此这是和我们报告的、与动物清醒有关的这个闭合线路无关。

收稿日期:  录用日期:

通讯作者:范世藩  E-mail: shihffan@gmail.com

引用本文:

范世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J]. 生理学报 2015; 67 (1): 110.

范世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率先发现大脑皮层-丘脑非特异投射区间闭合线路的活动. Acta Physiol Sin 2015; 67 (1): 1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