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大会在无锡江南大学举行
2017年10月21日上午,庆祝《生理学报》(下简称“学报”)创刊90周年大会在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会议由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韵教授主持。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王晓民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于建荣研究馆员,“学报”主编王建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报”前任主编杨雄里教授,“学报”前任主编赵志奇、朱培闳教授;“学报”前任编委代表周兆年、施玉樑、周长福研究员,“学报”前编辑部主任王金根和陈莹,“学报”现任编委34人,以及“学报”编辑部主任魏彬编审、叶维萍编辑和刘方编辑。中国生理学会“纪念蔡翘先生诞辰120周年会议”、“张锡钧基金委员会第十四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评选及交流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的与会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大会。
王建军主编首先致开幕辞。他谈到“学报”在1927年创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庆祝“学报”创刊90周年,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学报”编委会决定编辑出版一期庆祝专辑。在这一专辑里,发表了杨雄里、韩济生和陈宜张三位院士以及姚泰、朱培闳和赵志奇三位前任主编撰写的特约专稿,此外,还发表了编委们的约稿(综述或研究论文)共20篇。王主编在谈到“学报”的现状时说,“学报”目前基本上仍然是一本中文期刊,要改成一本全英文的国际化期刊,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有可能导致“学报”稿源的严重短缺,甚至影响“学报”的正常出版。因此,在“学报”走向国际化学术期刊的进程中,仍将步履维艰,需要编委会和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报”主办单位的支持,更需要国家层面上对中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他表示,道路无疑是曲折的,但前景必将是光明的,随着中国生理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学报”将会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逼近国际化期刊的目标。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王晓民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热烈祝贺“学报”创刊90周年。他说,多年来,中国生理学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全力支持“学报”的发展,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学报”。他认为“学报”现在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国家高度关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期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他呼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对“学报”予以重视,提供必要的资源,与中国生理学会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把“学报”办成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雁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祝贺“学报”创刊90周年。他对生理学的重要性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并表达了加入中国生理学会的意愿。他的这个请求当场得到了王晓民理事长和王韵秘书长的热情欢迎。陈雁副院长表示,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其他领导都对“学报”的发展非常重视,愿意尽心尽力履行主办单位的各项职责,多方面创造有利条件,配合和支持中国生理学会的工作,一起为“学报”的发展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报”前任主编杨雄里教授在致辞中谈了他对“学报”历史作用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建议。他认为,“学报”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1)在国门封闭的年代,曾作为中国生理学家学术交流的平台;(2) 通过向“学报”投稿、修稿,培养、锻炼了年轻一代生理学家,从而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生理学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因此,“学报”在中国生理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杨教授谈到了在他作为主编的三届任期中,见证了“学报”论文水平持续提高和编撰工作不断改进,同时指出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动向:我国生理学家在实践“基础研究成果世界共享”的理念时对“学报”产生的冲击——由于大量优秀论文的外流,影响了“学报”的稿源。面对这种现状,他个人认为,作为一种基础性学术刊物,将“学报”改成全英文,并通过国际化的评审程序,大幅度提高论文的质量,争取被SCI收录,这是“学报”的唯一出路。现在的有利的条件是,大批优秀人才回归祖国,国家对基础学科高度重视和支持,只要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经过努力奋斗,终究会重现“学报”往日的辉煌。
“学报”前任主编赵志奇教授在致辞中,回忆了1981年他在“学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时的欣喜心情。1987年,履任编委之后,参与了“学报”每年几次的审稿会议,严格的审稿和录用流程,使他真正了解为什么“学报”质量和水平如此之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如此之大。2010年底他上任主编后,组建了由国内外学者组成的新编委会,作了各种准备,拟在2012年出版全英文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遂愿。今天,他依旧对有着90年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报”充满希望!
现任资深编委代表李葆明教授发言,他首先对“学报”创刊9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在编委会上提到,“学报”经历了变更名称、变更主办单位、全英文或中英文混合发表文章的讨论或探索,但作为中国生理学会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学报”既要走向国际,面向全球,也应坚守为中国生理学工作者服务这一定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在迈向强大,科学技术水平在突飞猛进,中文未来作为国际学术语言是有可能性的,“学报”前途依然光明。此外,他回顾了在“学报”上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往事和为“学报”担任编委的经历,感谢“学报”提供的学术锻炼机会,并祝愿“学报”早日恢复往日辉煌。
现任资深编委代表管又飞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学报”的近况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作为编委,愿意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不懈努力。为此,他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肾脏-代谢生理学专辑的组稿。
现任青年编委代表陆巍教授在发言中概括了“学报”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回顾了“学报”曾有的辉煌和历史作用。他指出,虽然受到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即SCI导向)的影响,“学报”面临的形势严峻,举步维艰,但“学报”仍然坚韧不拔地努力向上,维持着较高出版质量,实属不易。他期盼“学报”能够早日摆脱这种不利局面,重振辉煌。
编辑部主任魏彬编审介绍了“学报”目前的发展状况。“学报”于1999年、2003年和2005年3次荣获“国家期刊奖”殊荣,2013年至2016年连续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在PubMed数据库实现linkout,近几年的下载量保持在25,000次/年左右。在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5年度引证统计,综合排名居基础医学类期刊的第二位。由此可见,在评价体系以SCI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学报”依然在我国基础医学界保持着优秀中文学术期刊的领先地位。目前,“学报”编辑部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潮流,采用了国际上主流的ScholarOne在线审稿系统,开通了微信发布平台(服务号:生理学报),启用了适应互联网移动端的新网站,加强了与数据库的合作,实现优先数字出版,e-mail期刊目录推送等,以更好地为读者、作者和审稿人服务,努力提高办刊水平。
最后,王建军主编宣读了编委会与编辑部共同评选出的“2011-2015年《生理学报》最佳研究论文奖”7篇获奖论文和作者名单,并为“《生理学报》编委杰出贡献奖”获奖者:高峰、梁培基、刘慧荣、郑平和周嘉伟颁奖。